2025年10月15日,四川省眉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则通报引发公共卫生领域高度关注——该省确诊首例HIV-2型感染...
2025 年 10 月 15 日,四川省眉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则通报引发公共卫生领域高度关注 —— 该省确诊首例 HIV-2 型感染者。这起无境外旅居史患者的病例,不仅证实了 HIV-2 病毒在国内的跨省本土传播,更暴露了我国长期以 HIV-1 为核心的防控体系存在的明显短板。
这起病例的发现始于一次常规医疗检查。2024 年 12 月 30 日,眉山市某县一名中年女性因手术需求进行术前筛查,HIV 抗体初筛结果呈阳性。令人疑惑的是,后续 HIV-1 核酸检测显示 “未检出”,但免疫印迹法检测中 HIV-2 指示带却呈现强烈信号,这一异常结果让医务人员警惕起来。
经过长达近 10 个月的反复检测与基因测序,最终通过 HIV-2 专用抗体确证试剂盒确诊为四川省首例 HIV-2 感染病例。流行病学调查随即展开,患者自述的 8 名性接触者中,2022 年 4 月与湖南省 HIV-2 感染者 HN001 的密切接触史成为关键线索。更值得关注的是,HN001 曾在 2017 年被误诊为 HIV-1 感染,直至 2023 年 4 月才订正诊断,而他已于 2022 年 5 月去世,这意味着其在误诊的 6 年间可能造成了未知的病毒传播。
基因测序技术最终锁定传播关系:四川病例与 HN001 的病毒基因序列相似度高达 98.33%,在分子传播网络中形成直接关联,清晰勾勒出这场跨越湘川两省的隐性传播路径。
与公众熟知的 HIV-1 相比,HIV-2 堪称病毒中的 “隐形刺客”,其特性给检测和防控带来诸多挑战。作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另一亚型,HIV-2 虽然传播效率约为 HIV-1 的 1/10,且潜伏期可长达 10-20 年,部分患者甚至终身不发展为艾滋病,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威胁更小。
其最大的 “隐身技巧” 在于与 HIV-1 的交叉反应特性。国内主流 HIV 检测试剂均以 HIV-1 为主要检测目标,HIV-2 抗体与 HIV-1 抗体存在交叉反应,极易导致漏诊或误诊。湖南病例 HN001 被误诊 6 年的经历并非个例,许多 HIV-2 感染者可能被当作 HIV-1 阳性或假阳性处理,从而成为潜在的传播源。
检测技术的缺位更让防控雪上加霜。目前我国尚无商品化 HIV-2 核酸检测试剂盒,医疗机构需采用实验室自建方法检测,不仅成本高昂、周期漫长,且缺乏标准化流程,难以在基层普及。此次四川病例的确诊依赖省级疾控中心的基因测序技术,普通医疗机构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检测能力。
四川首例 HIV-2 感染者的发现,如同一面镜子照出我国艾滋病防控体系的结构性缺陷。长期以来,我国艾滋病防控工作聚焦于 HIV-1,HIV-2 未被纳入常规筛查范围,仅在输入性病例或特殊人群中偶有检测。截至 2025 年,全国累计报告 HIV-2 病例不足 40 例,且多数与西非旅居史相关,本土传播病例的确认尚属首次。
基层医疗体系的能力不足进一步放大了防控漏洞。多数医疗机构缺乏 HIV-2 检测设备和专业认知,面对疑似病例只能转诊至省级疾控中心,导致诊断周期拉长。此次四川病例从初筛阳性到最终确诊耗时近 10 个月,若不是医务人员及时察觉异常信号,很可能再次陷入误诊困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血液传播风险。该患者有输血史和手术史,虽然此次传播链锁定为性接触,但 HIV-2 通过血液途径传播的可能性始终存在。目前我国血站虽已实现 HIV-1 核酸检测全覆盖,但 HIV-2 尚未纳入常规献血筛查,这无疑是公共卫生安全的潜在隐患。
面对 HIV-2 带来的新挑战,四川省已率先启动应急应对措施。眉山市疾控中心明确要求,对有输血史、多性伴等高风险人群开展 HIV-2 核酸定性检测及基因测序,优化从筛查到确诊的全流程诊断路径。同时,四川省计划在省级疾控中心配备 HIV-2 专用试剂和标准化检测技术,推动实验室自建方法的规范化推广。
国家层面的防控规划也已埋下伏笔。2024 年发布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 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基因测序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升对 HIV-2 等罕见亚型的监测能力。业内专家建议,应加快 HIV-2 检测试剂的国产化研发,将其纳入重点传染病监测体系,同时在血站、术前检查等关键环节增设 HIV-2 筛查项目。
医务人员培训和公众科普同样不可或缺。针对 HIV-2 的隐蔽性特点,需通过专题培训提升基层医生对异常检测结果的识别能力,同时向公众普及 “HIV-2 与 HIV-1 的区别”“高危行为后需全面筛查” 等知识,消除认知盲区。
面对 HIV-2 的本土传播风险,公众无需过度恐慌,但必须建立科学的防控意识。从传播途径来看,HIV-2 与 HIV-1 一致,均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因此常规预防措施同样适用。坚持安全性行为、避免共用针具、拒绝接受未经检测的血液制品,仍是预防感染的核心手段。
对于有高危行为的人群,主动检测意识尤为重要。建议在医疗机构或疾控中心进行 HIV 抗体筛查时,主动询问是否包含 HIV-2 检测项目。若发生高危行为,应在 72 小时内服用阻断药物,这一措施对 HIV-2 同样有效,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同时,社会应摒弃对感染者的歧视。无论是 HIV-1 还是 HIV-2 感染者,都享有平等的医疗权利和社会尊重。及时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毒复制,让感染者获得接近正常人的预期寿命。此次四川病例的确诊也提醒我们,消除歧视才能鼓励更多潜在感染者主动检测,从源头切断传播链。
从 1998 年我国首次报告 HIV-2 病例到此次本土传播链的确认,HIV-2 的防控已从 “输入性风险” 转变为 “本土防御”。四川首例病例的发现不是终点,而是完善我国艾滋病防控体系的新起点。唯有补齐检测短板、强化监测网络、普及科学认知,才能在与病毒的博弈中占据主动,守护公众健康安全。
2024年12月30日,四川眉山一位女士做手术前做常规检查,发现HIV抗体阳性,医生起初以为是常见的HIV-1,但检测报告里有个异常,HIV-1有条带,HIV-2的信号却很强,更奇怪的是,她的HIV-1核酸怎么也测不出来,医生不敢大意,换了专用试剂重新检测,最终确认她是四川第一例本土感染的HIV-2病例,她没出过国,但有过输血和手术经历,还有八个性伴侣。
这病毒跟HIV-1看着差不多,症状也相似,但病毒量特别低,普通核酸检测根本测不出来,很多人被当成HIV-1阳性,或者直接当作假阳性扔一边了,它其实一直在悄悄传,就是没人能认出来,这次能发现,全靠医生多问了一句,多查了一回。
调查人员顺着她的接触史一路查下去,发现她2022年4月跟一个湖南男人有过亲密往来,那男人叫HN001,2017年确诊是HIV-1,直到2023年4月才改成了HIV-2,可惜他2022年5月就走了,他活着的那六年,一直被当成HIV-1患者,可能没察觉就传给了别人,这种误诊像颗埋着的雷,谁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炸。
科研团队从这位眉山女士身上提取了病毒,和湖南的六个HIV-2样本做了对比,发现她和HN001的基因序列只差0.0167,相似度接近98.33%,这个差距小到能直接判断他们之间有传播关系,这就说明HIV-2不是只能从国外传进来,它已经在中国人中间传播了,以前大家觉得它不重要,现在得重新考虑了。
国内现在买不到HIV-2的核酸检测试剂,医院想检测,只能自己配,成本高,周期长,方法也不统一,抗体检测也麻烦,HIV-1和HIV-2太像,容易弄错,很多疑似病例卡着,没法确诊,也排除不了,欧美早就把HIV-2放进常规筛查,献血都要做,我们这边防控体系只盯HIV-1,HIV-2就这么漏掉了。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茶苑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cyard.cn/post/9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茶苑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四川发现首例 HIV-2 感染者事件深度解析:传播链曝光与防控体系的双重警示》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茶苑号]内容主要涵盖:茶苑号,新闻资讯,高校信息,大学专业,志愿填报,疫情知识,健康生活,经验分享,游戏解说
本文概览:2025年10月15日,四川省眉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则通报引发公共卫生领域高度关注——该省确诊首例HIV-2型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