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于 2025 年 10 月 15 日开展了6000 亿元 6 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这是央行连续第五个月通过该工具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释放出稳健货币政策持续发力的信号。以下是本次操作的核心要点及影响分析:
一、操作细节与市场流动性管理
- 规模与期限本次操作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进行,期限为 6 个月(182 天),规模达 6000 亿元央视新闻。由于 10 月将有 5000 亿元同期限买断式逆回购到期,此次操作实现净投放 1000 亿元,叠加 10 月 9 日开展的 11000 亿元 3 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 3000 亿元),本月央行通过该工具合计净投放流动性4000 亿元,创近五个月新高。
- 工具特性与政策意图买断式逆回购是央行 2024 年 10 月推出的创新工具,与传统质押式逆回购的核心区别在于债券所有权转移—— 央行在回购期内可对标的债券进行处置(如二级市场交易),从而更灵活地调节市场流动性。其多重价位中标机制能真实反映机构资金需求,避免 “搭便车” 行为,增强利率市场化定价效率。此次操作旨在应对三大流动性压力:
政府债券发行放量:10 月新增地方债和国债发行规模预计超 8000 亿元,需流动性支持;
配套贷款投放增加:5000 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速落地,拉动银行配套信贷需求;
股市资金分流效应:近期 A 股成交额连续突破万亿元,居民存款 “搬家” 现象加剧市场资金波动。
二、市场影响与政策信号
- 资金面与利率走势操作落地后,银行间市场 DR007(7 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较前一日下行 5BP 至 1.85%,接近 7 天期逆回购利率(1.40%),显示流动性充裕预期强化。中长期资金利率(如 SHIBOR 6M)同步下行 3BP,反映中期流动性压力缓解。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此次操作 “有助于熨平短期资金波动,保持市场流动性处于稳定充裕状态”,并通过中期流动性投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实体经济。
- 政策工具协同与替代效应央行近期通过买断式逆回购 + MLF组合拳优化流动性管理: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买断式逆回购的常态化使用 “标志着央行流动性管理从依赖 MLF 向多元化工具组合转型”,未来可能进一步与降准形成互补,例如四季度或通过降准释放长期资金,同时以买断式逆回购调节中期流动性缺口。
10 月 MLF 到期量为 7000 亿元,市场预计央行可能等量续作,但买断式逆回购的加量续作已部分替代 MLF 功能;
与 MLF 相比,买断式逆回购期限更灵活(3 个月、6 个月),且不占用银行抵押品额度,可缓解质押品冻结对流动性监管指标的压力。
三、历史对比与长期意义
- 操作规模与持续性此次 6000 亿元操作规模与 2025 年 2 月、7 月持平,处于历史高位。自 2024 年 10 月推出以来,央行累计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流动性超 2.1 万亿元,显示该工具已成为中期流动性管理的主力工具。
- 金融市场改革深化买断式逆回购的推广具有三重战略意义:
提升市场效率:通过债券所有权转移,增强央行调节债券供给的能力,促进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与安全性的平衡;
接轨国际规则:与国际主流央行的操作模式趋同,推动我国债券市场国际化;
完善利率走廊:配合 7 天期逆回购利率作为政策利率,构建更灵活的利率调控框架。
四、未来展望
- 短期操作预期考虑到 10 月下旬政府债券发行进入高峰期,叠加月末财政存款上缴压力,市场预计央行可能通过7 天期逆回购 + 买断式逆回购组合维持流动性平稳,不排除进一步加量操作的可能性。
- 中长期政策路径中信证券分析,央行可能在四季度实施50BP 降准,释放约 1.2 万亿元长期资金,同时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对冲短期流动性波动,形成 “降准 + 买断式逆回购” 的政策组合,既支持实体经济,又避免资金空转。
此次操作再次彰显央行 “精准滴灌” 的政策导向,即在保持总量适度的同时,通过工具创新优化流动性结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茶苑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cyard.cn/post/9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茶苑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央行开展 6000 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茶苑号]内容主要涵盖:茶苑号,新闻资讯,高校信息,大学专业,志愿填报,疫情知识,健康生活,经验分享,游戏解说
本文概览:中国人民银行于2025年10月15日开展了6000亿元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这是央行连续第五个月通过该工具向市场注...